close

無關書本,但想說~今天的見證恩典:

11月至今一直想買筆記本,但一直沒看到合意的,至少沒有跟之前收到的一樣使我合意使用。疏不知,今天早上同意便告知之前同款的筆記本還有剩餘!
神真的是做新事的神,讓我由靈在身體內感動別那麼快買新的筆記本,原來就是還有這個意思,原來我需要的,上帝早就為我預備好,自己完全的不用操這個心。上帝心一定想,這種小事,哪需要妳來操心,當把妳的心思放在大使命上!阿門!

 

undefined

讀後心得:

1. 18歲的我,知道什麼?不知道什麼?什麼都不知道,也不知道明天會不會繼續有我。但在異鄉的我只是努力的讓未來的每一天,可以覺得愈來愈快樂。

2. "「民族主義」使我反胃--不管它是中國民族主義還是台灣民族主意。你知道,一個被長年過度灌某種飼料的人,看到飼料都想吐。我們都被灌得撐了。被剝奪的,就是一份本來可以自自然然、單單純純的鄉土之愛,純潔而珍貴的群體歸屬感。它一經操弄就會變形。"(P28)

3. 這本在2007年,11年前出版的書,自己現在才翻看。然而如同聖經 傳道書1:9說的:"已有的事後必再有,已行的事後必再行,日光之下並無新事。"
此本書的許多思考,與現在的我心中感受,多有同感,我和他們之間似沒有時間的差異,許多觀點,都能認同。(還是這只是說我是舊時光觀點?)只不過作者便是作者,龍應台的文字生動,應著她的敘述,這些我看似難以闡述的課題和想法,在她的文筆下、在這本書裡皆輕鬆的呈現且親切可讀。我的寫作功力真真還差上許多呀。But...人生總有總有許多but,這些but也造就人與人之間的不同。回歸重點,不是每一本龍應台的書,我都能接受。這樣想想,我是為對話所吸引,而非這兩個人的任何一個人所吸引,是對這麼書的方式而造出的內容而感興趣,而非他們兩人的思考。畢盡思考這種事,我們不是神,一味的去判定是對是錯,只能造成如非共識即紛爭的局面,這是什麼大事嗎?至少對我不是。

4. "道得有兩種:一種是積極的,一種是消極的。(P76)/"不合理的社會結構。"(P80)
在初到鞋廠的三年,看著一個成立兩年的鞋廠到五年。我們仍有許多的不正常和不符合生產邏輯的地方可以修正。不過有些問題,我提過,卻仍被隱忍下來。為什麼?後來在真正讀經後發現,原來這個世界就不是個和平的世界,既然如此,我們又何能要求這個世界的各固結構是正常的呢?80/20法則,每天都在世界各角落上演。我們能做的其實不是憤世忌俗,或積極或消極,而是應當改善自己的思想和生活環境條件至足以影嚮他人的時候,神自會使你知道時候已到,需要你站出來為祂做見證,為你所支持的想法做見證。然,也不要以為做了見證就是成功了。我們其實都是上帝兒女,那麼應有的九個果子其實都藏在心中,被滋養才會長大,所以只有當你的見證得以使這些果子長大,才’可能’在這個世上立足。為何說是’可能’?得你長時間能不墮回舊我,一直維持才是永久呀。

5. 她的風格真的是......引你思考,可是不給答案。既沒有對錯,也就無需太在意她。

6. 一個好名詞"權利的測試"。有些人便是為權利而上的,這種人不用上就應該先被刷下來。

7. "難民,在英文是「庇護民」(Refugee),在德文是「逃民」(Flüchtling)。......沒有一個小鎮可以稱為「家」的。從一個小鎮到另一個小鎮......處在一種靈魂的孤獨中。"(P140-141)
先說這位作者真沒放過自己,或者是完成放開自己。我不是逃民,卻一生也都在移動。從台灣移到英國,從英國移動回台灣,然後又去越南,回台一年,現在又再去越南。現在才三十多歲就有十幾次的搬家(也拜親愛的媽咪所賜,她愛搬家。)這個可以一直在全球各地移動的機會,想來是許多人應該羨慕的,可是今年之前,自己從沒喜歡過一直這樣子的移動,總想著有一天自己組了家庭,一定可以定下來不再一直移動了吧。現在想想,是自己太天真。在去年結完婚後,下個月,又將到越南工作。然後有點類似習慣了這件事或許是神給我的命定(一直長居在國外),或者是因為心靈找到了伴侶,長居在國外或與心靈伴侶一起移動,使得在移動這件事上,顯得不再孤獨或難過,並且開始感謝神使我自己有這樣一直搬家的機會,比起許多人,有了不一樣的領悟。

8. (P142) "學會異文化真需要很長的時間。你剛好成長在德國一個比好的時期,五十年前的德國人,我相信,不是現在這樣的寬容的。......"

9. 這個商業化的社會,呵呵。"香格里拉是藏語,據說意思是「心裡的日和月」,或者「聖地」。......香格里拉其實是個小鎮,小鎮原來叫中甸,是草原的意思。中甸政府把小鎮的名字正改稱香格里拉,意圖不難猜測,大概就是想用這個西方人熟悉的名字來吸引觀光客。......中甸把自己的名字改為香格里拉,實在有點像--孔雀說自己是麒麟。何必呢?"(P146-147)

10. 新聞和媒體總是把事情或人變的好偉大和重大,然而許多人卻忘了,他們只是繁星中的一點,他們也只是個凡人。

11. 媽媽和孩子,爸爸和孩子,孩子和孩子,孩子和外人,隨著時間的增長,總是會不一樣。在不傷及他人生理上的情況下,好與壞,不是由其他人去介定的,而是由自己去認定可以不可以接受。心理上......由於每個人的心靈脆弱承受度不一,真的沒有辦法要求其他人對於自己的脆弱給出負責。只不過諷刺的事,要求人為自己的心靈脆弱負責的人還不少。

 

 

 

 

 
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LiyaLiyaLi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