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在奇摩,看到兩篇有關全職媽媽的文章,兩樣情。再次讓自己深刻的認知,人真的因為觀念的選擇,會造就你不一樣的命運。

以下是自己的觀感:

1. 兩篇文章都顯示對孩子有著母愛,但第一篇文章中的文章在這一片愛中,讓自己感到更多的是充滿著依賴,擔心,怨對與不安。理由是什麼,不知道。為何會這樣的判別是主人翁多以疑問句做開頭:像是在尋求他人的認同。在文章中,也有大量的負面文字敘述是針對"媽媽"這個字眼的不公.

例如:" 孩子一有事,誰成了萬夫所指的人?….媽媽"、" 我發現一次擁有兩個孩子的我們,想回到原來的領域,似乎不再那麼簡單。 "、"如果沒有強而有力的支援後盾,最後終究是落到媽媽身上。"

相較於第二篇用的字眼,讓人覺得較為正面。

例如:"看著在客廳一角自己開心玩著的小搗蛋,一轉眼他也一歲四個月了!回憶起這一年多許多時刻的兵荒馬亂,此時簡直是天堂。"、" 我很認真地「篩選」這段時間做的事情,只做那些讓我放鬆沒有壓力,做完之後讓我更有活力的事情。

2. 台灣思想與德國(國外)思想,直到現在台灣已經大量進入世界,可許多人的觀念仍大量偏向"Collectivism" (集體主義),對於"Individualism" (個體主義)相對還是薄弱。

個體主義就是好嗎?也不一定。任何事只要是太極端都不好,物極必反。能夠取得中間,像天秤一樣平衡其中的衝突,自己覺得才能得到健康的人生。

3. 第二篇的教養在直觀上看似能培養出較獨立和體諒他人的小孩,因為由小就知道每個人都是有自己的事和底線,第一篇,直觀變成什麼事都是媽媽的事,壓力也太大了吧。不過是上帝相信你可以,才會將這些壓力給你,可是人總是需要讓他人明白一個人是有極限的,可能未來會發現這些極限是可能被突破的,但那都是後話。在這個時候如果不行,應當得到他人與上帝的體諒與支持。在第二篇就很清楚看到父母要求子孩體諒,第一篇就看不太到。

Anyway,沒有人是對或錯,只是個人的選擇問題。如果我是媽媽,我會比較希望成為後面的那一種媽媽,可以說是較理性去看待事物和知道如何調節自己的媽媽。

以下是兩篇文章的連結,有興趣的可以連去看看。

當了媽媽才知道,我累了有多麼真實!

德國婆婆:媽咪也要有下班時間!

 

以上文字未給許可,請勿轉載,感謝.

 

Wrote by Lisacats at 2016/07/13

arrow
arrow

    LiyaLiyaLi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